实务研究
进出口税收
不能免抵退税的出口退税怎么“退”?
发布时间:2021-07-22  来源:税政解析与策略 作者:郑昱 
免责申明:本站自编内容版权所有,不得转载;部分内容转载自报刊或网络,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相关方请通知我们(tfcj@tfcjtax.com,051086859269),我们将及时处理!本网站登载的财税法规政策请以官方发布的为准;本网站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之目的,所有文章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合规性负责!如用于实务操作等等其他任何目的,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与本站无关!

案例:某生产出口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产品征税率和退税率均为13%。今年3月份,信息齐全出口销售额100万元,内销销售额50万元,进项税额13.5万元,期初留抵0

 

免抵退税额100×13%13万元。应纳税额50×13%13.5=-7万元,即应纳税额0,期末留抵税额7万元。3月份应退税额7万元,免抵税额6万元。

 

7月份经税收检查,发现3月份出口产品中有非自产产品(也不符合视同自产条件)10万元,涉及进项税额0.9万元。本月信息齐全出口销售额200万元,内销销售额100万元,进项税额27万元,期初留抵税额5万元。企业应如何进行税务处理?

 

非自产产品10万元不能参与免抵退税申报,只能进行免税申报,所以在7月份,应申报免抵退税出口销售额-10万元,同时对涉及进项税额0.9万元予以转出。处理如下:

 

免抵退税出口销售额20010190万元,免抵退税额190×13%24.7万元。

应纳税额100×13%-(270.95)=-18.1万元,即应纳税额0,期末留抵税额18.1万元。7月份应退税额18.1万元,免抵税额6.6万元。

 

有读者朋友质疑以上处理是否得当?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验算一下。

 

验算方法一,合并法。

 

3月份和7月份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扣除非产产品免税出口额和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信息齐全出口销售额10010200290万元,内销销售额50100150万元,进项税额13.50.92739.6万元,期初留抵税额5万元。

 

免抵退税额290×13%37.7万元。

应纳税额150×13%-(39.65)=

25.1万元,即应纳税额0,期末留抵退额25.1万元。应退税额25.1万元,免抵税额12.6万元。

 

实际业务中3月份和7月份的应退税额合计为718.125.1万元,免抵税额合计为66.612.6万元。验算结果与实际一致。

 

验算方法二,还原法。

 

假设3月份就发现非自产产品10万元并进行税务处理。免抵退税出口销售额1001090万元,免抵退税额90×13%11.7万元。转出涉及的进项税额0.9万元。应纳税额50×13%-(13.50.9)=-6.1万元,即应纳税额0,期末留抵税额6.1万元。3月份应退税额6.1万元,免抵税额5.6万元。

 

7月份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应纳税额100×13%-(275)=-19万元,即应纳税额0,期末留抵税额19万元,应退税额19万元,免抵税额7万元。

 

验算结果3月份和7月份的应退税额合计为6.11925.1万元,免抵税额合计为5.6712.6万元。实际业务中3月份和7月份的应退税额合计为718.125.1万元,免抵税额合计为66.612.6万元。验算结果与实际的一致。

 

以上两种验算方法,说明前面实务中7月份的税务处理是正确的。

 

我们将验算方法二和实务作比较,可以看出将非自产产品的税务处理放在3月份或者7月份,扣除非自产产品免税出口额当月份的应退税额比没扣除时少了0.9万元,免抵税额比没扣除时少了0.4万元。

 

由此可见,非自产产品免税出口额冲减免抵退税出口销售额10万元,使得冲减月份的免抵退税额减少了10×13%1.3万元。这1.3万元使得应退税额减少了0.9万元,也使得免抵税额减少了0.4万元。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赋长江(无锡)税务师事务所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长江路169号汇富广场22楼
电话:0510-86855000 邮箱:tfcj@tfcjtax.com
苏ICP备05004909 苏B2-2004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