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局严查!
这5项数据比对不符,
企业可能被盯上!
金税四期上线后,税务稽查已从“人工抽查”转向“智能预警”。企业申报数据的逻辑性、一致性成为重点监控对象。
本文梳理5大高频税务异常比对模块,附政策依据、风险案例及破解方案,建议财务一键收藏!
模块一:增值税收入 vs 企业所得税收入
? 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收人总额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 典型风险场景
场景1:企业销售固定资产(如旧车),按13%缴纳增值税但未计入企业所得税收入;
场景2:收取政府补助、押金等未开票收入,仅申报企业所得税未申报增值税。
? 解决方案
1. 制作《两税收入差异台账》,按月核对以下项目:
- 增值税申报表“销售额” vs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营业收入”
- 固定资产处置、视同销售、价外费用等易漏项
2. 差异率超过10%时,需在备注栏说明原因(如免税政策适用)。
模块二:职工薪酬支出 vs 个税申报数据
? 红线
部分企业通过多列工资薪金支出来虚增成本费用或少申报工资薪金收入来少缴纳残保金、工资薪金核算范围不正确等造成两税“工资薪金”金额有较大差异。
? 案例
- 企业发放员工福利(如购物卡、实物礼品),计入职工薪酬但未合并申报个税;
- 企业当年预提的年终奖在次年5月31日之前发放的, 可以在当年税前扣除,但个税是实际发放时(次年)才扣缴,形成了差异。
? 破解要点
- 自查公式: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职工薪酬” 、 个税系统“工资薪金”申报总额
- 调整建议:
账务处理更明细化规范化,个税申报严格依照相关政策要求。
模块三:财务报表利润总额 vs 企业所得税申报利润
? 政策依据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财务报表利润总额需经纳税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 常见异常点
- 永久性差异:税收滞纳金、超标招待费等已做账务处理,但未在汇算清缴时纳税调增;
- 时间性差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务处理与会计折旧不同,但未填报《资产折旧摊销表》。
? 应对策略
1. 编制《税会差异调整明细表》,重点关注:
- 免税收入(如国债利息)
- 不得扣除项目(罚款、赞助支出)
2. 使用税务软件自动校验申报表与财报数据差异。
模块四:印花税申报 vs 实际合同数据
? 提醒
2022年7月《印花税法》实施后,税务机关可通过电子合同备案系统直接抓取合同金额比对。
? 高风险行为
- 签订“框架协议”未明确金额,贴花未按照实际执行时金额超;
- 电子合同(如采购订单、物流单)未申报印花税。
? 合规建议
- 建立合同台账:按“合同类型-签订时间-金额-纳税情况”四维度登记;
模块五:房产税计税依据 vs 财务报表数据
? 政策要点
《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自用房产按原值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税(税率1.2%),出租房产按租金收入计税(税率12%)。
? 典型问题
- 房屋扩建、装修费用未计入房产原值,导致少缴房产税;
- 将部分办公楼层出租,未分别核算自用与出租面积。
? 整改步骤
1. 重新核定房产原值:包含地价、契税、装修费等;
2. 出租房产需签订备案合同,租金明显偏低(如低于市场价30%)的,按评估价计税。
结语:3步搭建税务数据防火墙
1. 月度自查:利用电子表格公式自动比对关键数据(如两税收入、薪酬支出);
2. 季度复盘:结合金税四期预警指标(如所得税税负率、印花税合同匹配度);
3. 年度审计:聘请第三方机构做税务健康检查,提前排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