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严防高新技术企业“不应享而享”税收优惠问题
来源
中国税务报
作者
赵圣伟
导 言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招投标、银行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笔者调研发现,有的企业存在“不应享而享”税收优惠问题,个别企业不仅被追缴税款,还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建议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防范涉税风险。
准确把握资格认定的关键要素
一是提升知识产权质量。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应注重自主研发,合法合规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通过受让等方式取得的知识产权,规范权属转移手续,确保知识产权合法有效。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知识产权申请、维护和使用流程,确保知识产权与主营业务紧密相关。
二是准确界定高新技术领域。严格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为指引,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准确界定所属领域。跨领域经营的企业,应根据产品销售收入、研发项目以及知识产权等因素,合理确定主领域和次领域,并在申报材料中详细说明。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情况,及时对所属领域评估调整。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交流,获取专业指导,提高领域界定的准确性。
三是确保人员管理规范。按照规定,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能低于10%。企业应明确科技人员的界定标准,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员分类和甄别统计制度,规范计算科技人员占比。加强对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等资料的管理,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准确合理地核算研发费用
一是明确费用归集范围。企业应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建立健全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对直接投入、人员人工、折旧费用等各项费用进行准确划分,避免费用混同。加强对研发项目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项目立项、审批、鉴定、验收制度,确保费用能够对应到具体项目。制定详细的费用报销流程和标准,加强对费用的报销审核,杜绝虚假费用列支情况。
二是合理分配研发费用。根据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费用分配方法,如按照项目的预算、实际投入、工作量等因素进行分配。对于委托外部研发的费用,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确定,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计入研发费用总额。建立定期检查调整制度,对研发费用分配情况进行自查评估,确保费用分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完善研发费用分配的记录和档案,便于后续查询和追溯。
三是确保费用真实性。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在采购原材料、支付研发人员工资等方面交易真实、凭证合法。对于内部发现的虚假费用支出,及时进行自我纠正。
准确如实申请税收优惠
一是规范申报材料。企业在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应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认真填写财务报表、研发项目证明材料等,对申报数据进行仔细核对,避免出现错误。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由专业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必要时可聘请中介机构协助,以提高申报材料质量。
二是正确适用优惠政策。加强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准确理解不同政策的内涵和适用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用的优惠政策。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申报策略。
三是加强资料管理。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留存备查资料的管理,对相关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妥善保管,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查阅性。定期对留存备查资料进行检查和更新。
严格强化后续日常管理
一是按时报送年报。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年报工作,报送前对报表数据认真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年报审核及抽查工作。
二是及时报告重大事项。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企业发生名称变更、分立、合并、重组以及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时,及时向认定机构报告。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配合认定机构进行审核。加强对重大事项的跟踪管理,及时了解认定机构的反馈意见,确保企业资格认定不受影响。
三是践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避免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等。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在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积极反哺社会,踊跃参与公益活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