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欣颖 导师:廖娟

最新资讯
近日,珠海税务部门向多名自然人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补充2023年度个人代开发票对应的经营所得成本费用佐证资料。
这一动作并非个例——随着“以数治税”时代到来,税务机关通过“地、货、时、人、比”五重筛法精准锁定异地代开、大额开票等高风险行为。
看似针对个人,实则与企业财税风险直接挂钩。
点击查看
01
税务机关查什么?资料补报成关键
根据公告,被核查的自然人需在限期前提交材料:
成本费用佐证资料:如合同、付款凭证、采购单据等,证明业务真实性及成本合理性。
税务机关重点核查对象
长期代开却未办税务登记的“隐形经营者”;
代开金额与行业常规明显不符(如大量异地开票);
发票品名与实际业务“货不对板”
02
企业如何避险?
重新梳理“发票来源”
◆对接受过个人代开发票的业务,立即核查:
◆交易真实性:留存合同、物流单据、沟通记录等“证据链”;
◆发票一致性:品名、金额、时间是否与业务逻辑匹配。
规范代开票审核流程
●要求代开人提供完税凭证:确认个税、增值税等已足额缴纳;
●验证业务场景:如不动产代开发票需留存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
内控升级:切断“虚开”风险源
★避免现金交易:尽量使用对公账户支付,确保资金流可溯;
★定期自查:企业通过「理道税务风险智能自测系统」,识别潜在的“虚开”等风险点。
税务监管已从“以票管税”迈向“以数治税”,一张问题发票足以引爆企业税务风险。企业可考虑将零散业务纳入合规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合同条款、强化财务审核、定期自查自纠,构建税务风险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