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税务报》2025年9月2日A4版)
近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市场监管联席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临沂市河东区税务局干部向在场各部门通报了最新一批虚假地址注册线索的处置进展。
虚假地址注册不仅干扰正常税收征管秩序,更滋生“虚假注册—违法—走逃失联—注销—再注册—再违法”的灰色链条,破坏了市场环境。今年4月,河东区税务局与多部门合作,共同开展虚假地址注册整治,引导经营主体依法合规经营。
机制协同,打造治理闭环
过去受限于职责范围与数据壁垒,税务部门对虚假地址注册的监管相对滞后,降票、列为风险纳税人等措施对其震慑力度不足,难以从源头阻断违法行为。
临沂市河东区税务局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服务局印发工作方案,共同开展经营主体注册地址虚假登记审管联动,推动数据共享、事项联办、结果互认,构建“税务核查—市监认定—审批撤销”的全链条联动机制,凝聚监管合力。
在具体实践中,税务部门依托大数据平台“每日票情工作台”等模块,综合研判新办纳税人风险,对有虚假注册嫌疑的纳税人开展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传递给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税务部门的核查证据,开展核验和补充调查,形成包含现场照片、询问笔录、产权证明等关键要素的调查终结报告,推送至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服务局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撤销登记决定,并将相关责任人纳入“失信代理人员黑名单”,视情况不予受理其之后的登记注册申请。
该机制建立以来,已依法撤销67户虚假地址注册企业,另有34户目前正处于撤销流程中。
数据共享,搭建风险模型
企业地址、法定代表人电话等基础信息主要依赖企业自行填报,税务部门难以直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如何才能精准发现并锁定虚假地址注册风险?
为此,河东区税务局搭建“虚假地址注册风险”指标模型,聚焦注册地集中、居民区经营、虚拟地址等地址分布异常问题,无人员社保、无水电消耗等经营痕迹异常问题,开业即开票、法定代表人失联等行为异常问题,形成三类12项风险指标体系。同时,与审批、市监、住建、电力等多部门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获取经营异常名录、房屋租赁备案、用水用电等数据信息,发挥数据集成优势,将外部经营数据与内部征管数据交叉比对,按户归集整合,为指标模型提供数据支撑。
近期,利用“虚假地址注册风险”指标模型,系统监测到郑某某年内注册6家个人独资企业,其企业触发“一址多照”、无水电、法定代表人失联等多项高风险指标。税务部门立刻组织干部开展案头分析与实地核实,最终确认了其利用虚假地址注册空壳企业倒卖车牌的事实。
今年以来,多部门已累计交换8.9万条数据,共识别存在风险的经营主体601户并开展动态管理。
联动核查,提升监管质效
多维度数据分析比对可以高效锁定涉嫌虚假地址注册的异常主体,但要最终“坐实”虚假地址注册违法行为,仍需依托实地核实环节,让数据预判与现场实证形成完整证据闭环。
河东区税务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存在虚假登记风险的企业,在实地核实环节,以“一次检查、全面确认”为目标,整合“税务核查”“市监认定”两个流程,梳理两部门实地核实内容清单,形成《虚假登记协同核实信息登记表》,与市场监管部门组成联合小组,共同上门核实确认企业基础信息和经营状态,共同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假登记情况,进一步压缩信息传递与交叉验证环节,流程进一步缩短。
今年5月,河东区税务局通过“虚假地址注册风险”指标模型发现,某村企业登记注册数量远高于其他村镇,存在企业集中注册风险。该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实地核查,发现多家企业缺少基本办公设备和业务往来文件,部分企业负责人也处于失联状态。双方通过研判,最终共同确认45户“空挂户”推送至行政审批部门清理。
“过去判定企业虚假注册登记需要多轮沟通和补正证据材料,现在通过一次联合核查就能完成证据固定和结论确认,效率提升了近60%。”河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管科干部尹相菊表示。
据统计,流程整合以来,税务与市场监管部门已联合核实企业登记信息296户,同步反馈121户经营异常主体信息至行政审批部门。
同时,河东区税务局还搭建“税务网格员+社会网格员”双网格体系,发挥网格员贴近优势,能更快反馈新办纳税人基础信息。“我们委托社会网格员初步查看,约1个小时即可反馈基础情况,再根据情况,由税务干部进行详细核实,效率大大提高。”河东区税务局郑旺税务分局局长管桂春说。依托共治网格,今年以来,河东区税务局累计核实信息3000余条,完成注册地址、办税人员等基础信息更正近400条,进一步夯实了税源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