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网恢恢——起底加油站那些不为人知的偷税套路
文/李冼
编者按:2025年0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了6起加油站偷税案件查处细节。现根据税务总局通报的系列加油站偷税案件,借助AI提炼总结加油站偷税常见伎俩与大家分享。由于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并敬请指正。
2025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通报的6起加油站偷税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该行业在税收领域的顽疾与风险。
这些案件虽情节各异,但手段却呈现出高度的模式化和隐蔽化特征。综合分析,其偷税常用手段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大核心路径:
一、 核心手段:隐匿销售收入,切断数据关联
隐匿销售收入,切断数据关联,这是加油站最直接、最普遍的偷税手段,其核心在于让部分经营收入完全脱离税务监管视野,实现“账外循环”。
1.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体外循环”。这是当前最高发的手段。加油站引导顾客通过个人微信、支付宝等扫码付款,但收款账户并非企业对公账户,而是经营者的个人账户或其关联人员的账户。这部分通过“私户”收取的油款,被直接截留,不入企业公账,从而在官方账册上“完美消失”,对应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也随之蒸发。通报案例中,多数案件均涉及此手法,且隐匿销售额动辄高达数千万元。
2.现金交易“暗箱操作”。对于坚持使用现金的客户,如部分运输车队、个体户,加油站通过不开具发票或开具“鸳鸯票”的方式,将现金收入直接揣入“腰包”,不入账申报。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在监管薄弱地区依然盛行。
二、 技术性舞弊:篡改税控设备,伪造经营数据
如果说隐匿收入是“硬逃税”,那么篡改数据则是更具欺骗性的“软对抗”。加油站通过技术手段,使税控系统记录失准,为偷税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1.安装并恶意使用“税控作弊装置”。此为行业内的“毒瘤”。加油机内部被非法加装可遥控的芯片或外接设备(俗称“作弊器”)。在正常模式下,加油机运行无误;一旦启动作弊模式,例如通过遥控器或特定按键组合,加油机显示的加油量和金额虽与顾客所见一致,但后台传输给税控装置的数据却被按比例(如90%)记录。这其中的差额(10%)对应的收入就被成功隐匿,而税控系统记录的收入基数天然就是被压缩的,偷税行为极具隐蔽性。
2.破坏、干扰税控设备正常运行。部分加油站通过断开税控设备连接、修改税控芯片程序、私自更换未经检定的加油机主板等方式,使税控数据无法准确、完整地采集和上传,人为制造“数据黑洞”,为账务造假创造空间。
三、 票账联动造假:虚增进项与虚假申报
在隐瞒部分收入后,为了平衡账目、降低税负或套取资金,加油站在进项和成本端也会配套进行造假。
1.虚增进项税额,非法抵扣。在隐匿大量销项收入后,企业账面会形成大量进项税留抵,显得极不正常。为此,不法企业会通过虚开成品油采购发票(甚至接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匹配”其账面的采购成本,一方面掩盖其无进项对应的成品油实际已销售的事实,另一方面可能用于骗取留抵退税或冲减其他业务的应纳税额。
2.虚假申报,人为调节税负。在进行纳税申报时,企业直接根据其“账外账”的实际情况,仅就入账的(通常是部分)收入进行申报,而对隐匿的收入绝口不提。同时,通过虚列人员工资、运营费用、其他成本等方式,进一步压低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少数乃至不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综上所述,加油站的偷税手段已从简单的“收款不入账”,演变为“隐匿收入+技术作弊+票账造假”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这些手段环环相扣,目的就是最大化地侵蚀国家税基。
国家税务总局此次集中通报,并详细披露查处细节,释放出明确的强监管信号。随着“金税四期”系统的深入推进,大数据分析能力空前增强,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的“三流合一”监控将更为严密。任何通过个人账户隐匿收入、利用技术手段篡改数据的行为,在税务大数据面前,其风险都将呈指数级上升。
对于加油站经营者而言,唯有恪守税法、规范财务、诚信经营,方能行稳致远。对于税收监管者,则需持续强化技术反制、深化数据应用、实施精准稽查,彻底铲除偷税行为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