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以偏概全,守护安徽文旅真实温度
——理性看待“皖南古村宰客”争议事件
今年,“皖南某古村宰客”的传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个别商家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被自媒体刻意放大,甚至被贴上 “安徽景区普遍宰客”的标签,一度让安徽文旅形象遭遇无端质疑。这场舆情看似是旅游消费纠纷的讨论,实则折射出注意力经济下流量炒作的典型套路,更考验着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守护发展口碑的智慧与担当。
一、流量炒作下的“文旅争议陷阱”
此次“古村宰客”传闻的发酵,正是遵循了“极端案例 +标签化叙事+情绪煽动”的流量公式:自媒体截取个别游客的片面反馈,刻意省略“涉事商家仅为个例”的关键信息,用“安徽景区”的笼统表述制造对立,再通过“避坑指南”“避雷预警”等标题刺激公众焦虑,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这种炒作行为的危害显而易见:它不仅误导了计划来皖旅游的游客,让安徽文旅多年积累的口碑遭遇“躺枪式伤害”,更直接损害了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那些坚守诚信经营的商户,却要为个别违规者“背锅”;深耕多年的徽州文化旅游品牌,险些被碎片化的虚假信息抹黑。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非理性讨论正在异化公共空间,让公众难以看到安徽文旅在服务升级、设施完善、文化传承上的真实努力,取而代之的是被算法筛选后的极端叙事。
二、舆情应对的“安徽答卷”:直面问题,标本兼治
面对舆情冲击,安徽没有陷入“被动辩解”的困境,而是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交出了一份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应对答卷。
直面痛点,快速纠错是首要举措。景区第一时间响应舆论关切,聚焦核心问题推进针对性整改。将票务价格公示牌移至游客集散中心显眼位置,清晰标注联票与单点票的价格、适用范围及购买渠道;同步调整售票流程,实现联票、单点票一站式可选;景区负责人还通过文旅部门协调,与投诉游客沟通致歉,说明整改措施,以务实举措化解了直接矛盾。
部门联动,压实责任保落地是核心动作。坚决杜绝“口头承诺不落实”的情况,依托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安徽文旅投诉平台,对景区相关投诉实行专人跟进、限时办结、闭环反馈;指导景区按程序定价,既保障游客“自主选择”的合法权益,又兼顾古村旅游体验的完整性,从根源上减少类似争议的发生。
立体发声,用真实传递安徽温度是重要补充。本地主流媒体、文旅官微联动发力,邀请网红博主、资深游客开展“实地探访直播”,镜头下,粉墙黛瓦的古村风貌、村民热情周到的服务、明码标价的商铺招牌,让“真实的安徽文旅”走进公众视野,让公众看到安徽文旅不仅在“纠错”,更在“进阶”。
三、回归本质:让“诚信安徽”的形象在理性中沉淀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的交流与美好的体验;地方形象的塑造,从来不是靠“完美无缺”的包装,而是靠直面问题的担当与持续改进的诚意。此次舆情应对中,安徽没有追求 “一锤定音”的舆论压制,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真相,以“标本兼治”的举措解决问题,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监督,这恰恰是对“安徽形象”最生动的诠释。
当流量退潮、谣言消散,公众最终记住的,不是被炒作的“争议标签”,而是安徽文旅“有错必改、有诺必践”的责任担当。事实上,安徽文旅的口碑,从来都植根于粉墙黛瓦间的淳朴民风,植根于黄山云海下的诚信经营,植根于多年来对徽州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此次舆情不仅没有击垮安徽文旅的形象,反而让“诚信安徽、温暖文旅”的标签更加鲜明。
未来,安徽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社会监督,以务实的举措优化文旅服务,让每一位走进江淮大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服务温度,领略到“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而这份在舆情考验中沉淀下来的信任与口碑,终将成为安徽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让“美好安徽”的形象在理性与真诚中愈发深入人心。
 

